-
2021-08-29 来源:人民公安报
-
“606请注意!哈方入境列车15分钟后到达,注意提前交接勤务!”
8月16日23时40分许,夜幕下的新疆阿拉山口一片静谧。在口岸铁路宽轨执勤现场,夜班带队民警巩军亮的对讲机里传来指挥中心的指令。
“606收到!”“夜班小组注意,按照二级防护要求,5分钟后集合!”巩军亮说完,对讲机里陆续传来“收到”的回复。
新疆阿拉山口地处中哈边境,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广大民警就驻守在这里,承担着铁路、公路口岸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
“一点也不能大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口岸实行“货通客停”的通关模式,边检民警不分昼夜坚守岗位,守护着口岸的畅通与安全。
当晚,是巩军亮带班,等待他的又是一个从凌晨零点到早上8点的夜班。巩军亮的神经始终紧绷着,这两天睡眠也不太好。一天前,阿拉山口市发现3名无症状感染者,遂决定对重点区域实行封闭管理,城市按下了“暂停键”。
不过,巩军亮和战友们没有停下执勤的脚步,仍然昼夜不停地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大家再仔细检查一下个人防护,一点也不能大意!”临上勤前,巩军亮再次叮嘱,并挨个检查。
仔细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确认无误后,巩军亮和战友们一行5人,整齐排成一列,沿着铁路旁的石子路走向执勤现场。
天空下着细雨,天气预报显示当晚的风力为7级,风裹着雨淋在防护服上,发出“噼啪”的声音。擦拭后,护目镜很快又模糊了。脚下的石子路也变得湿滑。
不过,雨天是巩军亮最喜欢的天气。在平时,当地最高气温能达到40摄氏度,民警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就像站在大蒸笼里执勤。一趟检查下来,执勤民警浑身被汗水湿透,手脚被泡得泛白。“最多的时候一天内三名民警出现中暑症状。”巩军亮笑着说。
巩军亮和战友们穿过大约600米的石子路,来到现场完成勤务交接,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防范境外疫情输入任务艰巨
嘹亮的汽笛声刺破夜空,一辆列车从戈壁远处缓缓驶来。“准备开工!注意防护!”巩军亮在对讲机里再次叮嘱。
沿着列车护栏爬上、爬下……列车停稳后,巩军亮指挥战友们按照分工,查车厢、验车体,采取无接触方式核验驾驶员证件。
阿拉山口口岸是中欧班列的重要通道之一,铁路分为宽轨和准轨两个执勤现场,宽轨主要在独联体国家使用,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则通用准轨。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铁路口岸对货物实施“吊装”,宽轨执勤现场的出境列车以空车为主,入境列车以满载居多,大多是来自中亚以及欧洲国家的进口货物,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任务最艰巨。准轨执勤现场的勤务模式则恰好相反。
今年1月至7月,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累计查验出入境中欧班列3561列,运量达269.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1%和47.8%。边检民警在严防疫情输入的前提下,确保了中欧班列顺畅通关。
“201,车辆检查完毕,可以放行!”大约30分钟后,巩军亮向指挥中心报告。
待列车驶离后,巩军亮等5人按要求前往大约800米外的消毒区。房间内,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酒精和消毒水味道。
按程序消毒完毕,5人脱下防护服。民警杨州和王传贤负责的是登高对车体进行检查,他们的执勤服已经湿透。
大家刚刚坐下准备稍作休息,对讲机里又传来下趟列车10分钟后到达的预告。5人没有丝毫迟疑,立即行动起来,再次恢复到全副武装的样子。
“现在每晚有8到10辆列车过境,一辆列车检查完成最长要50分钟,最短也要25分钟。”巩军亮说,再加上往返和对防护服消毒的时间,他们整个夜晚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一辆、两辆、三辆,等待、检查、返回……巩军亮和战友们不断地奔波着。
8月17日凌晨5时,检查完第6辆列车,巩军亮和战友们已经疲惫至极。第7辆列车来之前的间隙,巩军亮拿出手机,翻看着不到1岁的儿子的照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杨州抽空刷刷抖音,王传贤和另外两名民警则用手支着头,昏昏欲睡。
“列车即将到达!”片刻的休息之后,对讲机再次响起。此时风雨已经停歇,巩军亮和战友们再次穿好防护服,穿过沉沉夜色,走向各自执勤岗位。
清晨7时30分许,送走第9辆入境列车,天空已经大亮,只是依旧有些阴沉。巩军亮和战友们缓缓地脱掉防护服,每个人背后的衣服上都布满团状的汗渍。
走出消毒区,汗珠依然停留在巩军亮的鬓角。他深吸了一口气,与几名战友相视一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清晨8时,阿拉山口市依旧静谧。白班执勤民警已经完成换班,全副武装等待在各自岗位上,远处又传来火车的汽笛声,边检民警们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国门战疫故事】《人民公安报》②:
一班8小时!昼夜不停守国门
——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