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境旅检口岸视频生物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初探

  • 视频生物识别系统是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岸作为国(边)境的门户,亟须通过对限定区域现有视频监控系统的改造和新建,建立起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口岸限定区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一、口岸视频生物识别系统应用的意义

    (一)严峻管控形势和非法出入境手段多样化给口岸管控工作带来新隐患。近年来,非法出入境形势呈现多样化特点,传统的边检查验管控模式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导致出现了一些业务差错和执勤事故,给口岸安全管控工作带来隐患。积极引入口岸视频生物识别系统,能够较好地弥补口岸管控方面的短板,防止漏检、漏控等执勤事故发生。

    (二)工作人员管控存在隐患。以机场口岸为例,目前,工作人员进入口岸限定区域的通行证一般由机场公安分局根据有关单位申请,对申请人的身份资料进行审核后予以颁发,在有效期内不再进行复核。由于政府部门、驻场单位众多,工作人员数量较大,仅上海虹桥机场持两年有效机场通行证的驻场人员就达9400余人。然而,通行证发放后由于无法做到与最新的在逃等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复核,存在持证人员在证件有效期内成为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可能,给口岸管控带来风险。其次,机场通行证也存在被不法人员骗取的可能,骗取证件后通道查验民警是无法发现的。

    (三)传统登机口核查已不能适应查控需求。以机场为例,为了防止调包偷渡、漏检、漏控,边检机关一般会在登机口核查登机牌或证件上的验讫章,确保每一名登机人员都接受边防检查。然而,实行出境自助通关后,超过三分之一的旅客登机牌上不再加盖验讫章,给传统的登机口核查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四)视频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及在公安工作的普适化。目前,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人脸识别系统已经十分成熟,人脸比对和活动轨迹核查已成为除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指纹比对等手段外,服务边检执勤执法工作更加生动、鲜活的技战手段,新疆乌鲁木齐机场、上海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的廊桥安装了视频监控抓拍系统,收效显著。

    二、口岸视频生物识别系统的整体设计

    视频生物识别系统应包括采集、图片抽取、预处理、特征提取、人员身份进行库对比、比对结果预警等模块(如图1)。边检机关可以借鉴其他公安部门现有系统,并将该系统通过相关转网平台与在逃人员库、边检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比对。

    三、口岸视频生物识别系统设置区域的思考

    视频生物识别系统在口岸限定区域设置位置的规划选择,决定了对不同区域所监控对象的覆盖面。现以机场为案例,以口岸规模大小(登机口数量多少)、旅客出入境规模、边检站警力与旅客数量的配比为影响因子,得出三种视频生物识别监控系统的设置区域。

    (一)在登机口安装摄像头,将人像传输至边检执勤现场比对。该方案借助生物识别系统在登机口对登机旅客进行比对,确保该航班每一个登机的旅客都是经过边检机关查验的旅客本人;同时,对经登机口的工作人员也进行视频查控。一旦发现未经过出境边防检查的企图登机人员,边检监控中心或指挥中心自动报警,可立刻调派警力赶赴登机口进行核实。

    该方案的优点在于:一方面,登机口是每个出入境人员的必经之路,可以及时发现可疑人员,防止漏检、漏控,有效防范调包偷渡等非法出入境活动。另一方面,从警力资源调配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了登机核查工作,将原登机口负责核查的警力解放出来。

    然而,该方案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在口岸限定区域较大口岸,边检执勤区域与登机口相距甚远,如视频监控系统发生报警,民警从执勤区域前往登机口核实的耗时较长,可能来不及处理,致使触发报警的对象逃脱。若在登机口附近安排警力,则又达不到释放警力资源的目的。其次,并非所有进入口岸限定区域的工作人员都会从登机口进出,对其管控作用不能得到彰显。最后,大型或者特大型口岸登机口较多,其需要铺设的视频识别系统线路工程规模较大、成本较高,需机场管理运营部门的配合,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在工作人员通道、旅客检查通道、自助通关区域分别设置视频生物识别系统。该方案是在工作人员通道以及出境、入境检查通道后安装抓拍摄像头,除了能够将进入口岸限定区域的人员都与在逃库人员的照片进行比对,在旅客检查区域也可以结合人脸结构化分析进行预警,即若有两个人同时进入自助通关闸机或者人工检查通道时,监控中心或指挥中心自动报警,提醒管理员有人企图逃避边防检查。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首先,视频监控生物识别系统设置于边检执勤区域,台外民警在报警时可及时处理,无须安排专门警力。其次,通过视频结构化分析技术手段识别人脸,可以弥补办证民警以及检后巡查人员在办理出入境手续时,由于视觉盲区、疏忽及自助通关系统瑕疵造成漏检的事故。这种方案也有缺陷:比如登机口核查的警力无法释放,对不经过边检执勤区域出入口岸限定区域的工作人员,则无法进行查验或在逃比对。

    (三)机器人或者手持设备核查。近年来,不少厂家研制推出了安保机器人,这种机器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完成特定区域的人员识别工作,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该机器人可以被安置在登机(轮)口附近,机器人按指令进行核查。此外,机器人可以承载服务职能,比如受理咨询、宣传法律法规、提供路线指导、自动充电等。而移动手持设备实现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需提供带宽足够满足人脸识别和传输需求,市场应用广泛。

    该方案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高,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场所,也不需要投入固定设施。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方面,该方案对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核查机器人研制、网速要求等方面。另一方面,移动设备人脸采集的光线、角度等条件要求较高,采集稳定性较差。

    总之,以上三个方案各有利弊。在笔者看来,口岸执勤区域的大小基本与出入境人员数量成正比,应根据不同口岸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案,如:年出入境数量在500万以上级别的口岸较适用方案二,500万以下且警力较为宽裕的口岸可采用方案一,而口岸环境比较复杂的则建议用方案三。

    (王国华,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上海机场边检站虹桥分站站长,三级警监;朱颖娜,上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上海机场边检站虹桥分站五队主任科员,一级警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