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乡愁关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福建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接力服务两岸交流往来四十年纪实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写出了两岸“我在这头,你在那头”的朝思暮想,也写出日月如梭两岸仍未团聚的无奈悲凉。而如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早已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从1979年打开阻隔两岸交往的樊笼,到2001年“三通”联通两岸,两岸的距离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更加接近。

    “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句句振聋发聩,字字直击人心,全面阐述了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不仅指引了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目标方向,更在理论创新和实践路径上进一步拉近了两岸的距离。

    海峡水相依,两岸情相连。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福建与台湾渊源深厚,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五缘”文化也因超越时空而为两岸同胞所认同。所以,1979年元旦的《告台湾同胞书》甫一发表,便如一股暖风吹过海峡,吹散了郁结的乡愁,吹融了坚硬的寒冰,吹开了两岸关系发展史的新页,唤醒和燃起了台湾同胞回家的希望,同时也历史性地将福建边检机关推上了时代的舞台。

    福建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作为40年来服务两岸交流往来的重要队伍,作为阵列新时代对台工作前沿一线的国家力量,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更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于福建边检机关而言,“回家”不仅是延续40年光阴的情感寄托,还是历代官兵民警不懈奋斗的时代注脚,更是早已融入血脉、深植内心的政治信仰。

    穿越40年波澜起伏的岁月变迁,回望千万个无怨无悔的坚毅面孔,让我们共同重温那些冲破桎梏的历史瞬间,一起回顾那些守望相助的温情时刻,自信展望新时代两岸交流往来和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团圆路上!

     

     

    “船来船往海面上,海鸟逐着海波浪。你我见面是笑容,原来他乡是故乡”——

    真情守护两岸交往的第一个“家”

    1979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主张,发出了欢迎台胞来大陆探亲访友、旅游参观、经济交流的真诚邀约。虽然台湾方面直到1987年才正式回应,开始恢复两岸民间交流,但大陆方面一直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开创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

    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曾是硝烟弥漫的对台“前线”。但当机遇的大门缓缓打开,福建便责无旁贷地走上两岸交流往来的“前沿”。1979年6月,福建省率先在沿海地区设立首批3个台湾渔船停泊点,并同步成立3个边防工作站,专司台湾船舶管理任务。40年来,台湾渔船停泊点已增加到37个,还设立了31个对台小额贸易点、8个对台近洋渔工劳务输出点和3个台湾渔船临时避风点,两岸交流不断密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早已是潮涌东方、势不可挡。

    “2001年‘小三通’之前,边防工作站就是台湾同胞到大陆的第一个‘家’!”曾任漳州列屿边防工作站站长的陈进川,回忆起在工作站时与台湾渔民接触的点点滴滴,那种守护两岸交流往来第一个“家”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确实,伴随《告台湾同胞书》和台湾渔船停泊点应运而生的边防工作站,虽然建制机构几经调整,但40年来始终站在服务两岸交流往来的最前沿,积极做好台湾船舶检查、监护和台胞服务、管理等工作,确保台湾船舶停泊点管理工作依法、规范、有序。在他们眼里,靠泊的台胞早已不是服务对象而是亲人朋友。在台胞心中,每一次靠岸更像是漂泊的游子回到了家乡、找到了依靠。

    泉州崇武港与台湾岛一水相依。曾有诗曰“海接东南一夜舟”“击楫日通彰化米”,形象地体现两地的一衣带水和情深如海。因此自古以来,特别清代中期后,崇武渔船多数往来于台湾,他们与台湾渔民在同一海域生产,相互帮助。还有不少崇武人被台湾渔船聘为舵手,被台湾渔民看成是最有彩头的事。特别是1979年6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崇武港作为第一批台轮停泊点正式对台开放,很快便成为促进闽台民间交流往来、密切两岸人民骨肉亲情的重要窗口。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然而,前来崇武港停泊过渔轮的台湾同胞却称赞崇武港是“安全港”“放心港”。这些都离不开崇武边防工作站的辛勤付出。1998年10月4日晚20时,从崇武港起航的台轮“升锰兴”号,突然在海面上发生机器故障,船体不能自控,正向外海漂流。此时海面上风大浪高,台轮危在旦夕。崇武边防工作站接到呼救后,站长郭延锦立即组织官兵、渔民和修理工共11人组成抢险队,冒着风浪火速赶至出事海域。他们一面向出事的台轮抛出缆绳,把台轮紧紧系住,然后帮助赶快抛好锚锭;一面带领修理工迅速上了台轮、连夜帮助抢修机器。经过连续3个多小时的紧张抢修,机器故障终于解除,“升锰兴”号的台湾渔民同胞终于化险为夷,如愿返家过中秋。2002年5月15日凌晨,37艘停泊在崇武港外的台轮遭到狂风暴雨袭击,面临船毁人亡的危险,崇武边防工作站官兵迅速展开紧急救助行动,顶风雨斩浊浪拼搏了5个多小时,使台轮脱离险境。台轮船长张德仁激动地流下眼泪说:“永远不会忘记大陆兄弟的骨肉情!”

    与崇武港相同,漳州东山的铜陵码头也是福建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批台轮停泊点之一,同时还是福建省最重要的大陆与台湾水产品贸易出入境口岸。守护在铜陵这个“黄金通道”前沿窗口的,是被台胞誉为“连通两岸的桥梁和纽带”的城关边防工作站。在东山从事小额贸易的台轮大部分是从台湾装运过来的海鲜,新不新鲜是能不能卖上好价钱的关键。而快速的通关、验货是保证海鲜新鲜的主要环节。针对这一情况,城关边防工作站主动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港务局等部门协同配合,推动码头“现场联合办公”,只要有台轮进港,便以最快速度对台轮进行验货,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2011年10月8日,台轮船长老宋的货船刚刚靠泊铜陵台轮停泊点,城关边防工作站官兵便迅速启动工作预案,不到1小时就顺利完成了现场查验、抽样和送样检测等工作,确保产品高效快速通关。边防工作站开辟的这条绿色通道不仅开出了一条高效便捷之路,也为来往两岸经商、补给、探亲、旅游、朝圣的台胞提供了便利,受到往来台胞的交口称赞。

    热情周到的服务还体现在诸多细节当中,对于首次来靠、航道不熟的台轮,边防工作站都会出动巡逻艇将其引航至码头。为了保证渔货的鲜活,边防工作站还会及时联系协调海关、动物检疫等部门,为渔货快速办理报关和检疫手续。每逢元宵、端午、中秋、冬至等两岸同胞共同的传统佳节到来之际,边防工作站都会带上精心准备的汤圆、粽子、月饼、水果等节日礼品登上来靠台湾船舶,与台胞欢聚一堂,把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和发展变化信息带给台湾同胞,加深台湾同胞对大陆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近年来,福建边检机关还选取7个台湾船舶来靠数量较多、任务较重的停泊点开展试点“台胞之家”建设,累计投入200余万元为来靠台胞建设休息娱乐场所,进一步密切了来靠台胞与边检机关的关系,努力当好台胞的“温馨家人”,得到广大台胞高度肯定。据统计,40年来,边防工作站共检查监护来靠台湾船舶23.5万余艘次、76.8万余人次,协助调停、处理各种涉台渔事、海事纠纷1200余起,在促进两岸民众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堪称服务两岸交流往来的开荒者和先锋队。

    “船来船往海面上,两岸来去变平常。朋友弟兄听我讲,原来咱都是同祖宗”——

    从“小三通”到“大三通”,回家的路越走越近

    1979年两岸对峙状态结束后,由于台湾单方面的人为阻隔,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岸同胞仍然无法探亲团圆。直到1987年10月,台湾当局才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但彼此回家的路,仍需经历一段本不需要的曲线,往香港或日本绕行。

    然而,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又岂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所能阻断,台湾当局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已经无法阻挡两岸人民交流往来的迫切需求。两岸居民实际上在福建沿海和金马地区早已有了经济上的交往。1992年3月,福建省创新提出“两门对开,两马先行”的“小三通”构想。这是由于“两门”(即大陆的厦门和台湾的金门)和“两马”(即大陆的马尾港和台湾的马祖)均只是相距咫尺的地方,在此进行小规模的“三通”可以说是在当时的限制中,带来有利于两岸民间发展的最优解决办法。

    在大陆方面的积极努力与台湾民间的强烈呼吁下,1994年6月由金马爱乡联盟提出《金马与大陆小三通说帖》,表达希望能以“单向通航”“定点直航”或“先海后空” “先货后客”等方式,渐渐实行“小三通”。1997年4月19日,两岸开始进行高雄与福州、厦门间的“不通关、不入境”的境外通航,结束了两岸48年来商船不能直接通航的历史。2000年3月21日,台湾“立法院”通过《离岛建设条例》,订明“为促进离岛(指澎金马地区)发展,在台湾本岛与大陆地区全面通航之前,得先行试办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与大陆地区通航”(俗称“小三通”条款)。2000年12月13日,台湾才批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并决定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无论中间曲折,总是向前发展的。

    2001年1月2日上午9时,由金门料罗港起航的“太武”号和“浯江”号两艘客轮,搭载着180余名金门乡亲首航厦门,于11时50分平安到达厦门港和平码头。曾经中断52年的海峡两岸由此实现了“破冰之旅”,揭开了“两岸直航”的序幕。同年2月6日,厦门“鼓浪屿”号客轮载着90余名在闽金门同胞首航金门,实现了两岸客运双向直航。

    同样是2001年l月2日上午9时,由马祖镜天后宫组织的平安进香团一行507人,从马祖岛直航福州马尾港。上午11时,4000吨级的“台马”轮在引水船引导下破浪驶来,甲板上一排排身着“红衣”的马祖香客挥手致意。该团到达福州后当天转赴莆田湄洲妈祖庙进香,实现了马祖居民神祇信仰的世纪回归。

    两门成功对开,两马如愿先行。这意味着尘封已久的两岸直航序幕终被揭开,而担负两岸“小三通”直航边防检查任务的福建边检机关,不但全程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更扛起了先行服务两岸交流往来的历史重任,并有幸陪伴和守护两岸“小三通”的不断发展——

    2002年4月,“两门”航线实行定期航班,每周4个航班,采取通案运作制度,逐步发展到目前每天往返36个航班,出入境人员旅客数量已逾1770万人次。

    2004年12月,福建居民赴金马澎旅游开始实施,打开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闸门。

    2005年5月,首批台湾水果经“两马”航线零关税登陆,“小三通”逐步发展成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的主渠道。

    2006年4月,“两门”航线包裹业务开办,2009年5月“两门”“两马”邮件总包直封关系开通,实现了两岸通邮的快速通关、截弯取直等多项突破。

    2006年6月,泉州至金门海上客运直航航线开通,“泉州”轮和“新金龙”号分别从郑成功故乡南安石井码头和金门水头码头首航对岸,泉州边检站正式加入服务两岸“小三通”的光荣阵列。如今,泉金航线年度客运量已超15万人次。

    2010年,福州至澎湖空中客运直航航线开通,成功推动两岸“小三通”向“海空并举”发展。

    2015年12月,福州连江黄岐至马祖白沙海上客运航线通航。两岸“小三通”定期客运航线增至4条。

    ……

    探亲谒祖、续缘寻根、就业创业,17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台胞返乡潮,在闽台间涌动壮大。据统计,两岸“小三通”开通17年来,验放旅客数已突破2130万人次,验放客轮数已突破19.6万艘次,且年验放量呈稳步上升趋势。

    亲情的闸门一旦打开,这股团圆的洪流便奔腾向前,不可阻挡。“小三通”虽然创造性地结束了两岸同胞“一水相隔却不能见”的荒唐历史,但两岸人民往来台湾本岛还是需要先坐船再转飞机,一些晕船严重的旅客仍然无法成行。特别是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持续升温,两岸各界对全面“三通”的期盼和要求也更加迫切和强烈。

    随着互动领域越来越宽,规模越来越大,巨大的人流、物流频繁往返两岸,数十载的期待,几代人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2006年1月25日,两岸春节包机直航厦门航点首航,开启闽台57年来空中“破冰之旅”。众望所归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也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正式启动,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又称“大三通”)得以基本实现,闽台间交流往来从此迈入“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

    2008年12月15日,福州、厦门、泉州港启动与台湾本岛的海上货运直航。福州、东渡、泉州边检站开始履行两岸直航货轮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

    2009年2月13日,“合富”号客轮从台湾嘉义布袋港直航莆田湄洲湾,被称为“台湾客运直航第一船”。同年5月15日,莆田湄洲与台湾台中启动妈祖节庆活动海上客运双向直航。

    2009年8月31日,两岸空中直航从周末包机发展为平日包机直至实现两岸常态化定期航班。厦门、福州航点开通厦门、福州至台北(桃园、松山)、台中的4条空中直航航线。高崎、福州机场边检站分别承担两岸直航航班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

    2009年9月6日,“中远之星”客滚船从厦门出发,首航台湾台中,并轮流挂靠台中和基隆,成为首艘常态化直航台湾本岛的大陆客轮。同年12月23日,为满足两岸客货直航业务日益增长的需要,原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同益边检站,并于翌年元旦正式接替东渡、高崎边检站担负厦门口岸两岸“三通”直航查验任务。

    2010年5月10日,“中远之星”客滚船首航台湾高雄,实现两岸常态化客货直航新跨越,进一步扩大福建对台交通优势。

    2010年6月,厦门与台北、台中、高雄开通定期直航航班,成为两岸空中直航枢纽港。同年9月1日,厦门至台北空中货运航线首航,成为福建第一条两岸空中直航货运航线。

    2011年11月30日,“海峡”号高速客滚船从平潭出发,首航台湾台中,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海上航线正式开通。此前,原福建边防总队抽调全省骨干力量,率先成立平潭边检筹备组进驻口岸服务通关,成为整个口岸第一个进驻对接政府、第一个完成人员组建、第一个完成查验设备安装的单位。口岸开放3年后,年均验放旅客10万余人次的平潭边检站正式挂牌成立。

    2013年8月28日,泉州晋江机场开通到台湾高雄的临时包机航班。同年11月26日,泉州至台北直航航班正式开通。泉州边检站自此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海上、空中对台客运直航边防检查任务的边检站。

    如今,福建已开通厦门至台中、基隆和平潭至台北、台中4条闽台客滚航线,闽台空中直航的航线航班也日益加密。据统计,两岸“大三通”开通10年来,福建边检机关共新设专司服务两岸往来的边检机构2个,累计验放两岸海上直航货轮7.9万余艘次、旅客105万余人次,两岸空中直航航班5.4万余架次、旅客805万余人次。两岸往来通道更加便捷,朝发夕回已成平常,两岸同胞不但回家的路越走越近,心灵的距离也越走越近。

    “神采飞扬是你的笑,盎然春意有你的爱。只要我们携起手,骨肉同胞不离分”——

    海峡有座心做的桥

    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往来的旅客很大一部分是离家多年的游子、远嫁宝岛的新娘、返乡投资的商人。他们心中怀揣的是满满的思念,个个都憧憬早日踏上故土、见到亲人。所以,无论是“小三通”还是“大三通”,穿梭于海上与空中的一条条航线,就好似连接海峡两岸的一座座桥梁,承载着两岸同胞团圆的期待与希望,守望着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美好明天。

    而作为返乡同胞靠岸抵港或登轮乘机时必经的重要程序环节和见到的第一位祖国亲人,福建边检机关深知通关效率的快与慢、服务质量的好与差、沟通交流的亲与疏,不仅代表大陆边检机关的形象和标准,还将影响台湾同胞探亲办事的计划与心情,更反衬着两岸体制差异的直观感受。

    为此,两岸“三通”18年来,福建边检机关始终把“亲情”这个关键词,贯穿于服务闽台交流往来各项工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代代边检人的不懈努力和倾情服务,搭建了一座座传播两岸亲情、沟通两岸民意、服务两岸交流的“心桥”。

    围头,位于福建泉州晋江市金井镇,是大陆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仅有5.6海里。俗话说,地缘变商缘,商缘牵姻缘。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往来愈加热络,围头村民洪建财的二女儿洪双飞与来围头经商的金门小伙相爱,在1992年嫁到了金门,成为1949年以来围头第一个“大陆新娘”。虽然女儿得到了幸福,可当时复杂的探亲手续和折腾的路途,却让洪建财饱受思女之苦。直到2007年,洪建财才在泉州边检站的帮助下,搭乘“泉金”航线客轮前往金门探亲。如今,像洪双飞这样的“大陆新娘”仅在围头就有137人。村民们都说,之所以放心让女儿嫁到金门,既要归功于“泉金”航线的方便快捷,更离不开边检官兵的亲情服务。

    “泉金”航线60%的旅客是返乡探亲谒祖的台胞,或前往台湾地区探亲观光的泉州市民,浓浓的亲情是航线的一大特色。针对这一情况,泉州边检站在提高检查员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在传统的节假日开通专用通道,便于探亲台胞顺畅通关。航线开通以来,他们还针对出入境老年台胞增多,普通话交流有困难等情况,开通了闽南语广播等一系列闽南语服务,努力减轻往来旅客的陌生感。

    同样身为“大陆新娘”的周国琴常年往来于“两马”航线。在这里,你几乎听不到旅客对女检查员们喊“警官”,取而代之的是“娟子”“小粘”“寒姐”这样亲昵的呼唤,即便是新任检查员,旅客们也更愿意喊一声“依妹”(福州话:小姑娘)。2014年7月10日,周国琴正从马尾对台客运码头出境时,突然接到母亲电话,说家里的钥匙丢了,让她把自己的钥匙送回来。眼看客轮就要开了,周国琴急忙找到福州边检站现场值班领导粘梅君,请她帮忙转交。电话里,面对母亲的疑惑,周国琴解释道:“边检就是我的娘家人,钥匙交给娘家人,没啥不放心的!”

    无独有偶,2015年5月,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厦门五通对台客运码头。一位在厦门投资办厂的台商,临登船时才发现公司保险柜的钥匙被带在身上,可保险柜里还有第二天参加投标的文件。情急之下,台商匆匆从登船口折回验证台,把钥匙交给了正在执勤的检查员蔡万能。面对蔡万能“互相不认识怎么能放心”的打趣,台商表示常年往来厦金航线,早已将边检民警笑迎旅客、扶老携幼的点点滴滴看在眼里,交给边检他放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40年来,类似这样频繁往来于两岸的台商早已不在少数,他们只是两岸经贸合作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福建边检机关服务两岸交流往来的重点领域。

    2009年8月,随着榕台直航航班不断增加,福州机场边检站因应两岸经贸往来新形势,与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签订了聘任“边检指导员”协议书,4名一线检查员分别被东南汽车、华映公司和台湾复兴航空等台资企业聘为“边检指导员”,“一对一”挂钩开展出入境边防检查业务帮导,宣传相关出入境边防检查政策、法规,有力保障了台胞台商出入境通关顺畅。仅2018年,“边检指导员”就提供“点对点”出入境业务咨询和送法上门等服务120次,解决通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8起,先后协助180余人次赴台证件丢失或过期人员返回内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做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日益优越的投资环境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台商来闽洽谈。从举办地在厦门、连续举办20届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9·8”投洽会),到举办地在福州、第一个被国家批准冠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的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5·18”海交会),都是促进闽台区域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两岸经贸交流现实优势的重要平台,也是福建边检机关服务两岸交流往来、保障双方招商引资的形象秀场。

    每一次重大经贸活动期间,福建边检机关都会主动靠前、精心谋划,在通关现场打出醒目的欢迎标语,为出席大型经贸活动的出入境客商和嘉宾开设专用通道,在口岸限定区域内随时提供出入境手续办理咨询服务,并先后探索建立经贸活动通关保障机制、推行重要团队备案通关制度、微信预约服务等新举措,以便捷的通关环境、优质的通关服务,沟通了与台湾同胞的感情,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据统计,福建边检机关已连续10年在全省口岸大通关满意度测评中名列前茅,1个边检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9个边检站被地市级人民政府授予“爱民固边模范边检站”荣誉称号。地方党委政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边检机关不但‘擦亮’了福建招商引资、密切往来的第一‘窗口’,更传递着‘同是炎黄子孙’的温情大爱。”

    与此同时,福建边检机关还针对闽台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出入境形态更加多样,查验任务更加繁重,服务要求也更加多元等区位特色,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科学制定勤务方案,严密现场勤务组织,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圆满完成游艇展、帆船赛、厦金海峡横渡、中法海洋科考船交流等各项重大活动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为推动两岸经济文化多元化交流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属于福建边检的智慧和力量。

    对于福建边检机关而言,类似的温情大爱不仅体现在高层次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更延伸在对两岸人民共同民间信仰的理解与尊重。因为他们深知,共同的民间信仰,既是两岸民间不争的事实,更是把两岸民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感谢福州边检,我们的愿望才能实现。”2014年5月2日中午,313名台胞香客从马祖莒光抵达大陆,到福州、泉州等地开展为期四天三夜的宗教文化节活动及大陆寻根之旅。在闽台民间习俗中,进香团携带的佛像金身、銮轿等佛具是不能离身的,“安检怎么过?怎么才能让神轿不落地?”虔诚的台胞香客们此行的最大担忧便在于此。细心的福州边检站检查员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几经商议探讨后,福州边检站针对性地为进香团的团员们制定了“T-T”(梯口-通道)专属引导服务,即派员将谒祖观光团从客船梯口引导到相应的专用通道,并协助收集证件提交给台内检查员集中查验,实现了谒祖观光团“永不落地的神轿”的愿望。

    “人会老,信仰却不会老。只要走得动,一定年年来拜妈祖。”2012年11月4日,随着第十四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落下帷幕,台湾嘉义新港奉天宫董事会监事周茂林在莆田边检站检查员的搀扶下,恋恋不舍地登轮离开“海上女神”妈祖的故里——福建莆田湄洲岛。这是周茂林26年来第51次到湄洲岛祭拜妈祖。位于莆田湄洲岛上的妈祖祖庙是妈祖文化发祥地,也是海内外妈祖信众朝拜的圣地,如今每年都有20多万台胞跨海朝圣。作为台胞返乡朝圣的“亲情第一岗”,莆田边检站每逢节庆活动的海上直航,就启用风险评估机制,将船舶可能受到潮汐、航道等影响列入评估范围,并简化边防查验手续,提前对船舶进行预检,缩短停留时间。同时,他们还在湄洲岛执勤点增设“巾帼文明流动岗”,打造“30分钟服务圈”,推行“零等待”等服务机制,向台胞提供通往省内各地的交通时刻表及出行注意事项、应急措施等提示内容,24小时为回乡台胞排忧解难。

    类似的定制专属服务在福建边检机关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细心推出“船到客下”、气象预警、“团队专属引导”等便民措施,开通包括“团体专用通道”“紧急救助通道”“迟到免排通道”等特殊通道,为各类进香访问团体及老、弱、病、残、孕等急需帮助人员优先办理边防检查手续,整合资源力量打造“同心桥服务组”“海峡党建连心桥”等对台服务品牌,等等,用心做到老有所优、困有所帮、残有所助,有效提升台胞通关的效率和体验。

    “边检的亲情服务,串联起两岸民众的情感,人亲、土亲、情更亲!”台湾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谢铭洋说,每次到大陆看到检查员的微笑,都会觉得心情很愉快。伴随着福建边检机关通关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一批又一批的台胞纷至沓来,再满载亲情的祝福而归。往来的台胞们都说,每次通关就像踏进了“家门”,有种“回家”的感觉。

    18年来,服务两岸直航的福建边检人,就是这样始终如一地把台胞当亲人,把航线当纽带,亲情服务闽台直航,成为台胞口中亲切自豪的“娘家人”和“放心人”。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成长路漫漫,同心桥更宽

    “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在今年1月2日举行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无法改变”和两个“无法阻挡”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了祖国统一的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更充分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决心和底气。同时,也为1天前刚刚揭牌成立的厦门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明确新时代新体制下的新使命新作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动力。

    “闽台两岸海空直航旅客累计验放量实现第一个500万用了8年,实现第二个500万用了2年;实现第一个1000万用了10年,实现第二个1000万用了4年,实现第三个1000万仅仅用了3年。”面对闽台两岸海空直航业务量的迭代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翌日,新组建的厦门边检总站便派出工作组分赴全省边检机关开展工作调研,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其间,全省边检机关40年来服务两岸交流往来的经验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体会以及服务新时代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思路举措等,便是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1月7日至10日,在前期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站又组织机关各部门通过连续6个半天的密集讨论、碰撞思想,研究出台一系列适应新时代对台工作要求、体现福建边检机关区位特点、回应往来台胞合理诉求的便利通关措施,进一步统一了全省边检机关接力服务两岸交流往来的思想意志,共同谋划新时代新体制下福建边检事业的发展方向。

    如今,新建的福州马尾对台综合客运码头和厦门五通对台客运码头三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施工当中,即将于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届时,之前由马尾港出发去马祖的“两马”航线,将由100分钟航程缩短一半左右;“两门”航线的泊位将由4个增至6个,服务能力从现在的125万人次/年升至500万人次/年,即将实现“两门对开”“两马先行”以来口岸环境发展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强化,既为边检机关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环境,也对边检机关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是边检机关顺应新时代对台工作新要求,推动边检服务质量提档升级的历史机遇。福州边检站将继续探索优化“2+1”无缝服务模式(2名值班领导+1名台外检查员)和“船到客下”检查模式,会同旅游部门健全团队签注旅客预报机制,实现旅游团队“分时通关、分团验放”,进一步压缩旅客候检和通关时间。同益边检站将因应新口岸全流程人脸识别和无纸化通关特点,扩建出入境自助通道,由现在的10条增加到22条,并在自助通道旁设置自助信息采集设备,为台胞在入境前就能够实现自助通道备案采集提供便利,实现“立即采集、立即通关”,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与效率。今年春运期间,高崎边检站还针对口岸迎来台湾同胞返乡和大陆居民出游出入境高峰的实际,研究推出对台服务六项便利通关措施,从增设自助通关人员信息采集备案点、增强出入境记录凭证自助打印设备、升级推出7×24小时“爱心通道”等方面改善通关环境、提升通关体验,进一步推动两岸空中直航枢纽港边检服务品牌提档升级。

    新时代是改革的新时代,新时代是实干的新时代,新时代呼唤基层首创精神,新时代更要尊重基层首创精神。2018年6月5日,第十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开幕。高崎边检站检查员颜曼作为大陆唯一代表,在“海峡论坛十年代表人物发言”环节发言,全面介绍了福建边检机关优化通关环境、促进两岸交流的一系列服务举措,充分表达了福建边检人把台胞当亲人、用温馨服务搭起两岸“同心桥”的真挚情感。会后,颜曼所在的高崎边检站便以海峡论坛对边检机关的高度评价为契机,试点成立“同心桥服务组”,坚持服务需求导向,坚持推陈出新,从细小处开展微创新、微实践,先后推出导图式通关指引、提升台胞信息采集效率的微改造、微信二维码服务问卷等首创服务举措,有力激发了往来台胞对“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鸣。

    一人之形象,一站之缩影;边检之形象,国家之精神。40年来,坚守在海峡西岸这一祖国大陆风采展示前沿窗口的福建边检人,凭借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台湾同胞的真挚情感,以“亲切、高效、温暖、创新”的服务秀出了国门卫士可亲、可爱、可敬的新形象,打造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形象的“国门名片”。

     

     

    链接:福建边检机关服务两岸交流往来典型品牌

    福州边检站执勤业务三科

    福州边检站执勤业务三科成立于2002年8月,现有民警17人,其中女民警12人。该科主要担负“马尾-马祖”和“黄岐-马祖”两条海上对台客运航线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组建至今,该科以打造专业、高效、热情的一流团队为目标,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致优势,忠诚履职,甘于奉献,先后创新推出“五个主动”服务法、前台验证“四三”服务定式以及特殊气候告知、团队专属引导等8项特色服务举措,为各类参展、参访团队及危重病患旅客提供优质的边检服务,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5·18”海交会、“两马同春闹元宵”等重大活动的边防检查任务,构筑起一条“传播两岸亲情、沟通两岸民意、服务两岸交流”的“连心桥”,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两岸同胞的高度赞誉。成立以来,该科先后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省级“青年文明号”“新长征突击队”“巾帼文明标兵岗”,荣立集体三等功3次,并涌现出第二届全国边检机关“十大文明使者”、福建省“三八红旗手”、二等功臣张明娟等一批先进个人。

     

    “海峡党建连心桥”服务品牌

    泉州边检站“海峡党建连心桥”服务品牌启动于2013年12月,由该站执勤业务二科负责管理运行。该服务品牌以警地党建为核心,通过警地双方同过组织生活、同办党日活动、同上党课、同学知识等载体,快速有效实现业务对接,并在整合原有“五彩通道”“海峡团圆通道”“合家欢通道”等服务举措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党员先锋服务队”“两岸商务便捷通道”“党群结对帮扶”等便民举措,为广大服务台胞的口岸零散党员提供了一个集教育、培训、休闲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实现了台胞、边检、企业三向互动交流。依托“海峡党建连心桥”服务品牌,该站执勤业务二科先后获评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福建省青年文明号”,并涌现出全国边防部队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突出个人和公安部优秀共产党员郑晓莹等一批先进个人。

     

    同益边检站一队

    同益边检站一队前身为东渡边检站九队,主要担负往来厦门与金门、台中、基隆的客轮、客货滚装轮,以及厦门口岸大型国际邮轮旅客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任务。长期以来,该队坚持“党建是灵魂、队伍是关键、服务是本色”的工作理念,坚持不懈培树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本领、创新服务举措,先后推出闽南语现场引导咨询、“生命救助绿色通道”“全家欢通道”等20多项独具闽台特色的服务措施,并与“厦金之声”合办边检通关广播专栏,不断延伸服务内涵,始终保持服务对象满意率99%以上和“零投诉”。成立以来,该队先后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十佳“巾帼文明岗”、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国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4次,并涌现出公安机关一等功臣程芳、二等功臣唐捷等一批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