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我看不清平凡与伟大的界限

  • 23日,周六,正写此稿时,一起采访的中青报记者何春中打电话过来,“孩子走了”。

    我合上电脑,长久地沉默……

    在锡林浩特采访时,曾去看望孩子。孩子排斥外人,我们只好在走廊里安慰她的母亲,模糊看到孩子消瘦的轮廓。

    听说,22日医院让孩子出院,但赵永前夫妻不愿放弃,又带着女儿赶赴北京,但结果还是天不遂人愿。

    采访时,因雪,我们没有实地走访,只是采访了十多位与他一起共事的民警和他资助过的群众。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关于他的故事,工作认真、关心部属、帮助群众……而对于他的家事,只知道他的女儿病了,他的头发白了。

    一名干部的父亲患喉癌,在北京住不上院向他求助。他便求助给女儿治病时认识的医生,并启动支队救助基金帮助那名干部,而他没有要过支队一分钱,没有让官兵捐助一毛钱。一名干部成功转业,向他报喜“用转业费买了‘宝马’车,正在接送女儿上学”。他笑着祝贺,而眼眶内欲溢的泪水硬硬地被憋回去。一个男人憋回眼泪的心该有多痛!

    他一直以坚强、稳重、微笑的形象示人,而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有一次回到父母身边,却嘤嘤而泣像个孩子。

    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怜子如何不丈夫!

    “我是一名领导干部,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更不能因私事影响部下!”采访时问,你可以帮助别人,为什么不允许别人帮助你。他这样回答。

    我数次被赵永前的事迹感动而不能自已。做采编工作20多年,采访过数不清的官兵,也曾一次次被感动而泪湿眼眶,但被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的事迹如此虐心还是第一次。虽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责任是义务,但这一次承受的不仅是责任的重量,还有心灵的折磨——采访时,被事迹一次次虐心;回来整理素材、写稿时又被事迹一次次虐心;而将来,我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到赵永前,除了感动还有不会减弱的虐心。

    两天紧张的采访时间,换来十几万字的素材。不需要遴选,或者说无须打磨、修整,每一条都是响当当的实例,每一条都闪烁着人性光辉,顺下来即可成文。但篇幅太长,只好删减。删减后,又觉得自己没有尽职尽责,心痛,千万次地问,对得起赵永前吗,对得起自己的心吗?

    写稿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文外的东西,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思考病痛给人留下什么,等等,感觉自己一下子消沉了。假如赵永前的女儿没有病痛,假如赵永前不在离家1100公里外的地方工作,假如赵永前的转业报告批准了……我们还会感动吗?

    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遇难。生前,在被问及为何要攀登珠峰时,他说,“因为山就在那儿。”我想,不言而喻,我们仍然会被感动,因为他的思想,他做过的事,他走过的路,都闪耀着平凡而伟大的光芒;因为他的肩上一边担着国,一边担着家,一边是责任,一边是柔情。

    这样的人让我们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