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城市记忆里的上海边检

  • 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壮行。上海边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之勇气,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之先河,用70年的砥砺奋进交出了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满意答卷。谨以此庆祝上海解放70年。


    70年前,滚滚铁流、猎猎旌旗,上海迎来解放的曙光。70年峥嵘岁月,70年风云激荡,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在城市建设提质增速的历史洪流中,上海已经从昔日的一隅湿地变身为中国最核心城市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品格浸润下的上海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并逐渐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迈进。

    伴随着上海的改革发展,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上海边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大到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之勇气,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之先河,用70年的砥砺奋进交出了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满意答卷。


    从海运码头到国际航运中心,口岸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坐落于东海之滨、黄浦江畔,这种“襟海带江”的地理优势使得新中国成立前的上海就已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口岸。上海解放初期,尽管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武装封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排华政策的影响,港口贸易一度受挫。但即便如此,上海港仍然是我国与外部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我国实行平等互利的贸易政策推动下,不少外轮陆续进出上海港,形势催生变革,为加强对港口停泊外轮和随船人员的证件检查和监护管理,1952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军政委员会组建“上海边防检查站”,负责上海口岸的边防检查工作,从此结束了上海“有边无防”的历史。

    “上海是我国的第一大港,又是一个国际港口,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港口,一定要把它管理好。”这是1955年11月5日,毛泽东视察上海港口时的谆谆嘱托。此后10年间,上海人民背负重任,奋勇前行,上海港口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货物吞吐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几经公安与现役体制之间的转换,上海边检队伍逐渐壮大,职能体系逐渐健全,为推动上海港在恢复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964年,随着巴基斯坦达卡(今孟加拉国首都)至中国上海的巴航班机缓缓降落,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正式开启国际航运业务。从此,除海运外,上海又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另一道门。伴随着口岸的扩张,上海虹桥边防检查站(现虹桥边检站)成立,负责虹桥机场边防检查工作,当年检查出入境人员4000余人次,办理航班80余架次。

    光阴流转,时间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神州大地,在上海这片热土埋下了改革的种子。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港不断改造、扩建,宝山钢铁厂、金山石化厂等一批新建专用码头陆续投入使用,边防检查执勤区域范围和业务工作量也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1988年较1978年相比,上海边检检查监护交通工具数量和出入境人员数量,分别增长超200%和600%,执勤岸线从140公里增加至近800公里。

    如果说改革开放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历史深厚的印记,那么浦东的开发则是上海改革开放蓝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一期竣工到如今如火如荼的三期扩建工程,从1999年外高桥保税区获批到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从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到2017年12月四期工程完工开港……伴随着口岸建设的发展,上海边检在原有上海边检站(现浦江边检站)、虹桥边检站的基础上相继成立金山边检站、吴淞边检站、外高桥边检站,上海机场边检站、上海铁路边检站、洋山边检站、崇明边检站等9个边检站;辖区覆盖浦东、虹桥两大空港口岸和上海港口岸、上海邮轮口岸、上海铁路口岸,实现了海陆空口岸全覆盖;与口岸开放相配套的边检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已建成旅检查验通道470余条,海港办证窗口十余个。

    2018年度上海口岸出入境人员数量已超4600万人次,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连续16年位列全国空港口岸第一。2017年以来,上海邮轮口岸出入境人员连续两年保持在400万人次左右,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连续两年保持4000万标箱,并且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激流汇聚,奔腾成潮,如今的上海已经从单一的海运码头发展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国际主枢纽港,并向着国际航运中心大跨越迈进。


    从粗放型管理到智能化管控,口岸安全堤坝愈筑愈牢

    回溯70年波澜壮阔,在上海口岸的发展变迁中,上海边检与出入境违法犯罪活动的较量从未停止。

    翻开尘封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的中国,外有敌对势力的孤立、封锁和包围,内有敌特间谍的骚扰、威胁和破坏,上海作为对外开放口岸的最前沿阵地,匪特活动猖獗,口岸形势严峻。那时的上海边检刚刚起步,没有营房,便用竹排糊泥筑墙,没有交通工具,便双脚徒步当车,没有执勤装备,战士们就站在船舷边靠肉眼察看船舶外挡情况,风吹日晒、日复一日地坚守在狭长的舷梯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上海边检人硬是靠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保障了解放初期上海的口岸安全。

    如今,走进上海边检总站荣誉室,一枚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大会纪念勋章和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仍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953年春天,R国“白龙丸”号远洋客轮抵沪,上海边检第一代检查员徐康健登轮进行人员检查,利用懂外语的特长,在与船员交谈时,一名自称“事务长”的船员逐渐露出马脚,“自称是事务长却不知船上有多少炊事员?”带着这样的疑问,徐康健找寻着对方更多的破绽。这时,台灯背后的一本书引起了徐康健的注意,书体崭新但是封皮却蜷曲不平,“肯定有秘密!”

    当那份谍报提纲从封皮夹层里被搜出来之后,徐康健和战友们果断将对方控制。经查,此人系R国一名高级间谍。此案成功告破,对打击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巩固新中国政权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徐康健因此当选为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和中央军委公安部队首届功模代表,受到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敲开了上海对话世界的“东方窗口”。跨国商贸、探亲、旅游等业务不断兴起,家电、服装等外国商品物资裹挟着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上海,并向中国内陆腹地和南方沿海城市蔓延。随着上海空港、码头的建设以及与国际各大城市的直航,上海以拥有江浙沪地区最多的国际航线的优势成为国内与世界各地的交通枢纽。但同时,上海也成为偷渡组织者和偷渡人员眼中的风水宝地。随着偷渡现象愈演愈烈,社会不稳定因素骤升,严重影响了上海社会治安,因此反偷渡工作成为那个时期边检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89年上海虹桥机场45人特大偷渡案、1992年“鉴真”轮11人非法出境案到1999年“1·13”跨国偷引渡大案、2001年“11·20”集装箱群体偷渡案……上海边检接连破获了一大批当时有影响力的案件,遏制了偷渡活动高发态势,有力保障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走向纵深,中国以愈加包容愈加开放的国际姿态向世界伸出友谊之手,各项国际盛会集聚上海,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亚信峰会、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次次重大国际活动不断向世界展示着上海更加开放、更加文明的城市形象,同时也考验着上海边检的能力与作为。紧跟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抓手,上海边检深度聚焦反恐维稳、查控查堵工作,逐渐建立起了口岸智能化管控体系。

    2015年,中央追逃办启动“天网行动”,时年4 月 25 日,全国“百名红通”公布的当晚,一场通宵排查就已经展开。上海边检民警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和出入境人员数据库信息比对技术,排查发现一名叫 DAI GEOFFREY 的外籍男子与“百名红通”第90号嫌疑人戴某高度相似,经研判极有可能系同一人。凭借此重要线索,在中央追逃办的指挥调度下,上海、安徽、江苏公安机关通力协作,最终将戴某成功抓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2017年,“百名红通”第68号嫌疑人贺某同样在大数据的利剑下归案。

    2018年11月2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前夕,浦东国际机场入境大厅里,民警陈祎正在办理巴黎飞上海的某航班旅客入境边检手续,一名自称进博会参展商的华裔旅客引起了她的警惕。原来,当陈祎为其办理入境手续时,验证台内的人像智能比对系统发出了异样“提示”——这名旅客的相貌与一名潜逃境外23年的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网上在逃对象高度相似。以此线索,经过后续的深入检查和询问,该旅客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据其交代,1995年自己因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而被公安机关通缉,为逃避抓捕,他偷渡逃亡国外并变换了身份,本以为自己的身份已经“漂白”,不料一到上海还没入境就“栽”在国门线上。

    70年风雨改革路,从原始的眼观手摸、扒船走码头等粗放式管理到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从一日徒步30公里的口岸巡查到如今视频全覆盖、数据可视化、远程可操控的勤务指挥决策系统的应用……从有形到无形、从人力到科技,从筚路蓝缕到方兴未艾,以智慧边检为引领,在保障上海口岸安全的道路上,上海边检正砥砺前行。


    从平稳发展到创新求变,口岸通关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和对外贸易的日渐回暖,为更好地服务港口贸易,上海边检相应调整勤务模式,针对不同国家船舶采取不同检查监护方式,尤其是放宽了对国内船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船舶的检查政策,采取不定期检查,并依法予以保护政策,积极营造良好宽松的进出口贸易环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上海边检先后采取对部分因公出国团体由单个人证对照改为集体交验、开辟台胞专用通道、设立咨询台等多项举措。

    进入21世纪,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一路飙升,上海口岸年出入境人员总数不断攀升。为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更好匹配上海大港身份,积极推动48小时、72小时、144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率先在上海落地;率先试行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政策;率先开展邮轮检查“放管服”改革试点,简化外籍邮轮出入港手续和船员临时入境手续,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营造了良好的口岸生态。

    “现在办理申报手续越来越便捷了!”上海中外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陈先生通过“上海边检”APP手机客户端向笔者演示如何登录“单一窗口边检许可服务平台”界面快速办理登轮证申办手续。他说,以往办理报检手续,至少需要跑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4家单位,分别准备至少4份材料才能办理手续,现在直接登录由边检、海关等部门共同搭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即可办理,电子签单办理时间由原来的一两天压缩到一两个小时。

    如今,在上海口岸,上海边检仍在不断刷新着“上海速度”的记录,研发船员临时入境电子许可,船员在邮轮靠泊后即可登陆,每年为邮轮公司节省数千小时工时,向全国邮轮口岸推广;全面建成183条出入境自助通道,刷证件、拍照片、按指纹,10秒即可通关;首创“边检通关便捷条码”,实现旅客进港、行李托运、通关、登轮等手续“一码通”;首创母港邮轮中国籍旅客入境简化措施,查验时间由人工查验的30秒减为3秒,整船入境通关时间由平均3小时减为2小时……点滴积累间,上海边检正在助力上海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跑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