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 “我改变不了这里资源的贫瘠,但我会为大家送上心灵的财富;我改变不了草场的干旱,但我会尽心竭力拉动大家致富的双手。看到你们富足了,生活幸福了,我感觉比我自己富足都幸福。这也是我3年来扶贫的初心!”7月1日,在内蒙古正镶白旗恩格尔宝力格嘎查举办的主题党日活动中,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扶贫民警齐立文的讲话,赢得在场群众的热烈掌声。

    恩格尔宝力格嘎查位于中国十大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属于温带半干旱区,雨少、沙化、风大,恶劣的自然天气严重制约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成为典型的传统“特困村”。同时,也是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的定点扶贫对象。

    “路旁散落着几户破旧的土坯房和蒙古包,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人和牲畜,到处都是荒漠般贫瘠的草场,走着走着险些迷了路……”齐立文谈起2015年第一次驻村蹲点扶贫的感受,记忆犹新。

    平日里敢干敢拼雷厉风行的齐立文,在迈开扶贫工作的第一步时,倍感茫然。

    “扶啥贫,费那劲干啥,这边的条件就这样儿,怎么扶都白扶,还不如多给我们发点救济金……”蹲点的第一天,齐立文听到的都是这样消极的声音。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碰了壁的齐立文,彻底激发起扶贫攻坚的斗志。随后的几天里,他坚持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每户人家的情况。

    “小齐特别有耐心,不给开门,他就一趟一趟地来,事无巨细地关心了解。”说起齐立文第一次来家里走访时的场景,牧民乌某记忆犹新。

    一个星期的蹲点调研,齐立文对全嘎查的总体收入、人均收入、贫困户年收入、人均草场面积、主要经济来源等基本情况,和周边环境、社会保障、用水用电、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难题了然于胸。回到单位,他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原则,建立了贫困户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支队定点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定点承包、基础设施、科教扶贫、医疗帮扶”4项扶贫基础工程。

    “要扶贫先扶志,转变思想是关键。”翻开齐立文扶贫手册的扉页,醒目地记着这句话。

    再次来到恩格尔宝力格嘎查,他发现嘎查一些长期贫困的牧民,习惯性地靠着国家发放的各类补贴生活,一点没有摆脱贫困和自力更生的信心勇气,牧民浩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浩某一家5口挤在45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政府施行全面禁牧政策后,他曾多次外出务工,但由于妻子身体不好,家中缺乏劳动力,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全家人靠着240亩草场的禁牧补贴生活。

    “小齐三天两头就往我们家跑,帮着收拾菜园,接送孩子,送菜送面送电磁炉,什么也不说,我们一家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我们感受到小齐的真心,关系也就慢慢地近了,他一直劝我要振作起来,跟着国家的扶贫大潮,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浩某感激地说道。

    原来,齐立文早早地联系好企业,帮助浩某找好了工作岗位,也帮他的妻子找到一个较为轻松的岗位。但齐立文又怕浩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便经常往浩某家里跑,鼓励他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唤起他不甘落后的念头,就这样浩某夫妻二人正式到旗里上班了。几年过去了,他们的生活已经自足,也有了自己的存款。

    扶贫要精准,造血最重要。齐立文十分明白这个道理。他和旗扶贫办的同志深入研究了恩格尔宝力格嘎查人口密度低、贫困户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决定以企业为主导,多方发力共同促成贫困群众入股产业的项目和“N+贫困户”机制,委托额尔敦肉业有限公司对帮扶资金进行管理增值,并结合自身定位积极发展民俗特色产业,以年底发放经营红利和增加公益性岗位的方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万一赔了本,救济金也没了。至于上岗就业,我们什么都不会,能干点啥?”起初,不少牧民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

    听到牧民的心声,齐立文协调盟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与扶贫办、民政等部门对企业的合同进行审查,并派员参与其中,确保牧民利益不受侵害。截至2019年初,从分红资金量上看,参与产业项目帮扶的30名贫困群众和已经培训上岗的8名贫困群众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3年过去了,恩格尔宝力格嘎查再也没有“齐警官”这个生疏的称呼了,齐立文已成了嘎查乡亲们最亲切的“小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