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飘扬的地方就是家

  • 玉麦很小,小到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只生活着卓嘎、央宗姐妹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是名副其实的“三人乡”。父亲是乡长,他们的家是乡政府。然而,这里的每一天,都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坚守,是不变的信念

    从1959年玉麦乡成立,父亲桑杰曲巴开始了29年的乡长生涯,1988年,姐姐卓嘎接替父亲担任乡长,一干就是23年。妹妹央宗做了17年副乡长兼乡妇联主任,2017年,她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考回玉麦也成为那里的一名公务员。这一家祖孙三代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告诉后来者: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曾经,玉麦有几十户人家,人口达300多人。解放军进藏之初,山外匪徒散布谣言,很多人受蛊惑离开了故土,只有桑杰曲巴等少数几户人家留了下来。玉麦自然条件恶劣,半年雨半年雪,粮食需从山外运进,每一次,桑杰曲巴都要赶着牦牛,花上十几天,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跨过陡峭山谷,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才能把一点珍贵的青稞驮回玉麦。随着山外生活越来越好,邻居们纷纷迁出,再后来,卓嘎、央宗的阿妈病死在外出寻医的牦牛背上,小妹妹也在暴风雪中夭折,全乡只剩下父女3人。但桑杰曲巴始终坚信:“只有人在,才能把家看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家要守,日子却不平静。有一年夏天,一群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把该国国旗插在了玉麦海拔5000多米的山头上。桑杰曲巴被惹怒了,花了整整两天时间,爬上雪山拔下了该国国旗。他还跑去外国士兵的设卡点抗议:“我的爷爷曾在这里放牧,我的阿爸也在这里放牧,我们现在还在这里放牧,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此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五星红旗,成了桑杰曲巴不变的信念。

    有一次,桑杰曲巴外出开会,买回了红布和黄布。姐妹俩高兴地以为阿爸要给她们缝制新衣裳,可是看到阿爸在两块布上比来比去,量了又量,随后用剪刀把红布裁成方方正正的一块儿,又在黄布上一颗颗剪出五角星。

    央宗记得,平日里慈祥的阿爸那天一脸严肃,不说话,全部的心思都在手里的一针一线上。终于缝好了。桑杰曲巴把孩子们叫到身旁,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那一天,五星红旗插在了卓嘎和央宗家的屋顶,成为玉麦河谷里最鲜艳的一抹红。像这样的国旗,桑杰曲巴一共缝了4面。此后放牧守边,一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卓嘎和央宗跟着父亲,放牧巡边的脚步遍及玉麦的每一寸土地。

    央宗记得,姐妹俩第一次跟随父亲去仁措嘎山口巡逻的情景。那是1982年冬天,一大早三人便带上糌粑、酥油茶和烧水壶,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胶鞋,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从家到山口的距离有40多公里,山路蜿蜒,加之雪厚路滑,父女三人直到傍晚才抵达目的地。想要当天返回已不可能,他们只好在附近觅得一处山洞作为临时休息点。洞外寒风呼啸,一家人在洞里生起火堆,轮流守护……

    1988年,卓嘎接过阿爸的班成了乡长。又过了几年,卓嘎和央宗分别成了家,陪伴桑杰曲巴巡山的也换成了女婿巴桑和仁增晋美。

    2001年,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通车了,卓嘎和央宗搀扶着阿爸乘车走出了大山,切身感受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返回玉麦,父女三人啥都没带,只买了100面五星红旗,每次放牧巡边,就把国旗插到边境线上。

    也是那年冬天,桑杰曲巴走了。临终前,老人将全家人叫到床前,“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要看好守好……”

    带着父亲的叮嘱,卓嘎、央宗姐妹带着国旗,每天行走在放牧巡边的山路上。

     

    传承,是共同的追求

    2011年10月29日,玉麦边防派出所(现玉麦边境派出所)挂牌成立,成为第一支常驻玉麦乡的武装执法力量。在日常走访中,派出所民警得知了卓嘎、央宗和父亲桑杰曲巴共同守边的故事。

    2013年夏天,卓嘎、央宗姐妹俩随派出所官兵一起对边境线开展例行巡逻。在路上,卓嘎扛着国旗一步步艰难地爬上山顶,正当她喜上眉梢之时,突然一阵狂风吹来,旗杆上的国旗被大风卷走,央宗当即顺着河道追赶。追着追着,脚下一滑,跌入湍急的河水中,一同巡逻的派出所官兵追了近百米才将她救起。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央宗顾不上血流不止的伤口,把国旗紧紧抱在胸前。

    谈起卓嘎、央宗,派出所负责人陈光武总有说不完的话。刚来派出所任职时,陈光武发现,卓嘎、央宗姐妹俩常带着乡亲,定期给派出所官兵送土豆、牛肉等食物,大雪封山期间也不例外。其实,大雪封山期间,乡亲们自己的物资本就十分有限,可无论如何推辞,隔几天,派出所营区总会出现姐妹俩笑容可掬的脸。

    其实,在玉麦乡,不仅是卓嘎、央宗,辖区藏族群众的心里也时时装着派出所民警,民警们更是把他们放在心上。去年,村民次仁曲杰的儿子扎西次仁夜里高烧不退,情急之下,他拨通了边防派出所电话,“请救救我的孩子!”民警彭维熙当即带着卫生员顶风冒雪赶到次仁曲杰家……

    来到玉麦乡后,几次走进卓嘎家,这位既不会说汉语又腼腆的妇女总是微微一笑,默不作声。她一直在忙碌。就是和笔者围坐火炉聊天时,也在编织竹篓。后来她开口说:“从来没听父亲说过苦和累。养牛不能吃肉,要挤奶,做奶渣、酥油,然后拿去曲松村换粮食,走一趟来回要3天。”

    看到笔者远道而来,卓嘎取出家里的老相框,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卓嘎说,很多时候她不敢也不愿回忆过去的岁月,因为那是“野人般”过的日子,如果没有父亲的坚守,她真不知道今天会在哪里。正是父亲,给了她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勇气。可以说,在中印边境地区,他们是“不拿枪的战士”,以羸弱之躯,宣示着国家的主权。

     

    阳光,照亮了玉麦的明天

    2017年10月29日清晨,多日雨雪交加的玉麦乡突然放晴,玉麦乡迎来了一年中难得的好天气。卓嘎和央宗姐妹一大早换上了节日盛装,期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对卓嘎、央宗姐妹而言,这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日子;对玉麦乡群众而言,这是一个格外特殊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和央宗姐妹、给扎根高原守边固边各族群众的回信,就要送到这座雪山环绕的小山村了。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习总书记到偏远山区看望慰问群众,就萌生了告诉总书记我们生活很好的念头。”有了这个想法的姐妹俩心情格外激动,接连几天夜不能寐。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央宗决定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汇报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发展到如今9户32人、生活水平节节攀高的喜人变化,表达乡亲们一起坚持放牧守边的决心。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而这也是父亲当年对我们说过的话。”聆听着自治区领导宣读的回信内容,卓嘎想起父亲的谆谆教导,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1990年前,卓嘎一家三口是玉麦河谷仅有的乡民。由于玉麦每年有200多天是雨雪季,不适宜青稞生长,姐妹俩和父亲需要每个月步行40余公里山路,到距离玉麦最近的公路搬运货车运送来的粮食。

    每次运输粮食,一家三口都要穿越一片沼泽地,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啦雪山,特别是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封山期,这段路更是崎岖难行。这样的日子,他们一守就是20多年。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深有感触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字字烙在我们的心坎上,玉麦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与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人扛着国旗放牧守边密不可分。”

    达娃自豪地介绍,在卓嘎、央宗姐妹的带动下,如今乡里无论工作人员还是牧民,人人都是义务巡边员,放牧、巡边、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这两年,达娃他们先后6次翻越平均海拔4700米的大小山口13个,徒步进入无人区,用双脚丈量边境线,绘制了“玉麦乡边境无人区里程图”。

    高原格桑花,不畏风雪寒,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幸福花”。卓嘎、央宗姐妹就像盛开的格桑花,放牧守边不畏艰辛,忠诚奉献默默坚守,只为了玉麦的明天更加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

     

    卓嘎、央宗同志:

    你们好!看了来信,我很感动。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十九大刚刚召开,党将带领各族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

    2017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