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29 来源:彭维熙
-
玉麦边境派出所(原玉麦边防派出所)成立于2011年10月29日,是第一支常驻玉麦乡的武装力量。
玉麦边防派出所进驻后,犹如一枚钢钉死死地钉在了玉麦这片土地上,维护了主权,保障了安全,稳定了民心。近年来,派出所主动作为,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党政军警民”协同配合,提出“组织生活一起过、群众工作一起做、维稳要事一起抓、民生大事一起办”的合作模式,积极与驻地解放军和乡政府互联互通,建立了“执勤点控制点、军警民控制线、派出所控制面”的边境管控模式,形成了党政军警民共同维护边境稳定、构筑厚重稳固边防屏障的强大合力。
历史上,玉麦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就叫玉麦寺,经常有外来静修者来此修行。新中国成立后,玉麦村成为扎日神山地区4个主要的村庄之一。扎日神山,与冈仁波齐和梅里雪山齐名,是藏传佛教中赫赫有名的神山圣地,许多信众每12年要去扎日神山大转山一次,转山终点就是神圣的玉麦寺,玉麦乡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每逢转山节点,派出所民警都要住在距离乡政府17公里的龙嘎沙加执勤点。没有电、没有网,除了巡逻就是看书,食物和水都是每两天由其他同志从乡里面送过来。住宿的一排板房,是以前在这里施工的工程队留下的,因为条件太苦,施工难度大,工人全部撤离了,这些夜里透风的板材盒子就成了执勤民警安营扎寨的栖息地。
玉麦边境派出所的边境巡逻路共79公里,虽然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边境线,但每一公里,都是民警们用脚步丈量的国家领土。在山林陡峭、乔木丛生、道路险阻、猛兽出没的森林中,和大多数边境巡逻不同,派出所民警都会佩戴一把珞巴刀、一袋红漆、一支笔和若干国旗,在石头上写下“中国”二字,在丛林里挂上五星红旗。那一面面五星红旗,在葱郁而杂乱的巡逻路上迎风飘扬,被玉麦乡的群众称作“没有卫星的导航”。
这是他们掷地有声的维权!
玉麦乡到隆子县的直线距离为40公里,因为山路蜿蜒,行车路程则有190公里。派出所成立初期,到玉麦乡的道路还未铺设,道路坑洼泥泞、艰险崎岖,头顶是悬空的岩石,脚下是深不可测的悬崖,车辆就在这样充满危险与挑战的路上颠簸前行,每次从县城拉进生活物资都是一次冒险。玉麦气候潮湿,物资买多了,难以长期存放,蔬菜水果很容易腐坏。买少了,单位民警又不够吃,有的时候只能饿肚子。派出所负责人徐杨刚考虑到这一现实问题后,试图尝试自给自足,修建起温室种植蔬菜。
然而,温室泥土中掺杂了大量砂石,很难存水,刚浇的水一会儿就从石头缝隙中流走了。在反复种植失败后,他又是上网看教程,又是打电话求助,终于找到了改良温室的办法。大伙深挖地,细筛土,找木屑,挑肥料,每天从天明忙到天黑,纵使血泡长上手、手臂举不直,仍咬牙坚持着。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地面下挖了50多厘米,大伙用从2公里外山上扛回来的泥土填满温室,从锯木厂要来木屑混入泥土增加透气性,在辖区寻找牛粪,通过发酵制作肥料。又经过一个多月悉心育苗,温室终于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蔬菜叶子墨绿发亮、花朵金黄灿烂、果实硕大厚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吃菜难的问题。
每年封山期是11月到次年5月,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山谷自东向西流动,遇到海拔超过5000米的日啦山阻挡,气流在山坳间回荡,导致气候潮湿,一年只有雪季和雨季两个季节。
进入冬季,就是长达六个月的封山期,可谓与世隔绝。入冬前最后一次集中采购物资,必须一次性买齐整个冬天所需的物资。然而,冬季温室里的蔬菜难以存活,买回的蔬菜又只能维持封山期的前半段,后半段只能依靠罐头或易存放的土豆。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民警出现皮肤泛黄、干燥蜕皮的现象。
怎么办?徐杨刚联系县城菜店,请他们把蔬菜送到海拔5000多米的日啦山山顶,然后带领几个有经验的民警爬山接运。
大雪没过了腰际,每一步都需要双手将大腿从雪中拔出来,再向前爬。一个来回至少需要十四五个小时,中途饿了就嚼压缩饼干,渴了就捧起干净的雪解渴。遇到坡度急的地方,他们侧着身子,缓步慢移,遇到坡缓的地方,就可以平躺在雪地上顺势滑下去。
那时,天色一暗,派出所留守的人都会站在派出所的操场上,注意着山上的动静。一旦看见夜色中零星微弱的手电光亮,就知道他们平安返回了,大家会纷纷出去迎接,把菜搬回单位。
2015年,原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和山南公安边防支队党委多次实地调研玉麦,从后勤保障、队伍建设、科技管控方面入手,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警营环境,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队伍。
为了解决民警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考虑到冬天气温极寒、蔬菜不宜存放的情况,上级为派出所建立了蔬菜保鲜库,并在温室中增修锅炉,确保冬天能够种植蔬菜,极大改善了民警的伙食,还为每个寝室配备了暖风机,增发了御寒物资装备,新建了阳光房,并配置了台球桌、健身器材等。
在玉麦乡一起生活的群众,同样面临吃菜难问题,在派出所的帮助和指导下,乡政府建了两个温室,种植了一些容易栽培的蔬菜,3个多月下来,大白菜和白萝卜很快就有了收获。虽然产量不大,但是对于玉麦乡的群众来说,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已经是“迎来了春天”。
除了食物,玉麦乡的医疗水平非常落后,虽然也有兼职村医在这里生活,但是医生一旦休假,只能依靠派出所的卫生员。诸如发烧感冒、痢疾拉肚、跌打损伤等常见疾病,卫生员李永明都可以对症下药。因为李永明用药见效,又很热情耐心,乡亲们给他取了个藏语名字叫“尼玛多杰”,直译过来叫作“太阳金刚”,意思是给了他们希望和光明。
在玉麦乡群众眼中,派出所民警是与他们穿同一件衣服、吃同一碗饭、生活不分彼此的亲人。在一年四季雨雪交错的玉麦,只要有困难,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找到派出所。在他们眼中,这些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们无所不能,是值得依靠的,是完全可信赖的。
在玉麦边境派出所的墙上挂着这么一幅图片,上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年轻人吃苦创业的话:“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春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这里偏远艰苦、闭塞寒冷,没有车水马龙和璀璨灯光,只有边关的冷月和寂寞的河山。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人相会、相识、相聚于玉麦,以赤诚火热的爱国之心,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把最好的青春奉献在这里。他们背井离乡,克服相思之苦;告别父母怀抱,选择独自成长;远离热闹繁华,承受孤寂萧条。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玉麦乡处于战线的最前沿。反击战结束后,这里只有5户20多人。到1987年,随着外界生活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其中4户人家先后搬到交通较为便利的曲松村,仅留下桑杰曲巴一户3口在此坚守。如今,有46户群众迁入了玉麦乡,玉麦乡的戍边队伍更加壮大。从边防派出所到边境派出所,虽然身份转变了,但履行职责、捍卫神圣国土的使命没有变。全体民警把“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的先进事迹当作前行的明灯,以“家”的名义,守护好祖国的每寸净土,将玉麦的苦、守边的难化作满腔热血,以实际行动当好“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时代戍边人。
链 接:“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
“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成长生活的隆子县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仅有父亲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她们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和时代赞歌。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高度评价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感谢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勉励广大农牧民群众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在回信发表一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于2018年10月19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授予她们“时代楷模”称号。
山高路远酬壮志 守护藏南“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