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0年总第018期
P. 51
前 锋
与所有盘山公路别无二致,路的一侧是山谷,
另一侧是山壁,滑坡和泥石流定然是雨季里的家常便
饭。果不其然,车子转过一个拐弯急停,滑坡现场近
在咫尺。几位工人穿着雨衣正在锯断连同土方一并滑
下的树木,暂时“歇业”的挖土机停在一旁,留下仅
仅足够会车的一侧道路。车子战战兢兢地沿着山谷一
侧的路边缓慢经过,进入下一个拐弯时,我看到前方
一小段道路路基下的山体有被雨水侵蚀的迹象,想必
这路面某日也终究逃不过“悬空”的险境。
三江的山路是经常“中断”的,盘山的拐角和
坡度时常让人看不到前路,加之雨雾更增一层“不知
归处”的凝重。车上同行的两位县委的同志倒习以为 唐朝小学的孩子们
常,对即将到达的村屯情况也都烂熟于心,滔滔不绝
地向我们介绍着一些基本的情况。我竖着耳朵聆听, 常三层,一层通常不是住所,而是农具、农肥等农作
期待能在他们的话语里找到某些画面,然而他们的介 工具堆放的地方,还有厕所或者牲畜棚圈 ;二层三层
绍绝大多数都显得书面,并未透露我所寻找的一些感 向阳一面通常会开一排的窗户,窗户对面便是厨房、
性的元素。我心想情怀和工作毕竟是两码事,之后的 卧室,白天里光线尚充足通透,但由于木材“吸光”,
经历让我明白,情怀与工作的界分只是工作方式的一 夜晚即便亮起灯来依然十分昏暗。
方面,扶贫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是我这种“小文艺” 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滞后于村民物质生活的发展,
所预料和展望不到的。 生活污水排放不集中,都由地表流经村民屋旁,顺着
即将审美疲劳之际,青瓦木楼的村寨时机恰好 山沟注入山脚下原本清澈的河流。如果说这尚且可以
地拨开面纱,或邻水悠然而立,或飘然于山腰,一派 依靠大自然自行消化,那么塑料等“无处安放”的固
世外的安详。 体垃圾随处可见。由于卫生意识的缺乏以及处理方式
我猜想木楼之间,或许有另一番景色,另一些 滞后,绝大多数垃圾并没有得到妥当处理,或卡在巷
故事,另一面的思考。 道青石缝里,或埋在脚下的泥里。而集中掩埋的场所,
经雨水冲刷,便顺着水流注入河道,与侗寨天然美景
屋檐之下 反衬,十分扎眼,也十分让人遗憾。
知了村人口不算多,但村落沿着盘山路带状散 另一方面是消防安全。知了木楼的保存率在我
落,占地倒不小。农户门外不是树林便是层层累叠的 所到过的几个村寨里是相对较高的,但其中有一小片
梯田,三月尚未播种,地里还留着收割之后耷拉着的 区域砖房集中,让人不禁生疑。几经打探,方知这一
稻茬,自山而下的泉水流经田地,梯田仿佛一面面镜 簇的木楼曾发生火灾,受灾村民心有余悸,只能舍弃
子,倒映着天空的光影。 祖辈居住的纯木建筑结构。
侗寨的木楼其实谈不上规划,没有什么秩序可 三江虽有三江过境,但很多地区依然面临着缺
言,但即便如此,从高处欣赏这“无序”却又能以层 水的困境。由于地理原因,多数的村寨只能傍山而建,
层青瓦构建出“有序”来,省却复杂的线条和审视的 地势较高,拉进来的自来水管由于水压不足难以援
理念,古朴宁静,与田园浑然天成。 济,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山泉。可想而知,山体涓涓细
然而风光之处,村民的生活并不见得风光。 流,又怎能抵挡得住突来的火势?
跟着村委同志的指引,调研组走进了几户村民 “如果更换成砖房会如何呢?”
的家中,木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古朴别致,可当置身 “那无异于舍本逐末。旅游是三江的重头产业
其中,即刻又让人对生活是否便利产生忧虑。木楼通 之一,而当地天然的人文风貌又是旅游产业的至重
2020 年第 06 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