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19年总第010期
P. 69
历史烟云
LI SHI YAN YUN
吸引着人们的思绪。随着脚步的移动,似乎一段段历 政权稳固,保住人民群众来之不易的胜利,党中央做
史呼啸而出,感受到学生们特有的气息,传承在这里, 出重要战略决定——抗美援朝。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
历史由此铺开。 校师生们自动承担起了抗美援朝大后方的支援工作,
东北军政大学,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 调度粮食,为抗美援朝志愿者提供后勤保障,粮食出
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解放区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 现短缺,他们组织群众成立运输队,肩扛手提,冒着
其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随时牺牲的危险,一升一斗艰难送到军队,直至抗美
1935 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面临着中国东北 援朝取得胜利。
等地被日寇侵占,大批日军步步逼近华北的危急形 如若理解为“抗大”精神只是作用于战时,便
势,毛泽东同志组织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 大错特错了,“抗大”先辈们早已将其精神铺满这片
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创建一所培养抗日力量的红军 黑土地。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护理专业师生们组成
大学。1936 年 6 月 1 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举行开 医疗小分队,街头巷尾、工厂社区,到处都有他们义
学典礼。1937 年1月随中共中央迁至延安并正式更 诊的身影。在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东北军政大
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 学吉林分校的医疗小分队就像一场场“及时雨”,飘 上 :抗日战争胜利
后,抗日军政大学
委员会主席,并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扬在小城的四周,为人民带去幸福和安康。吉林分校 奉中央命令迁往东
北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
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这 下 :军政大学东满
分校组建
八字校风沿用至今,成为学校教学、学生行为规则
的标准。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日军政大学奉中央命令迁
往东北,徐锡道根据东北局和总校决定,承担组建东
北军政大学东满分校迁至延吉县龙井镇东山的任务,
地址便是现在的龙井四中所在地。在那段用生命搏生
存的艰难岁月中,“抗大”先辈们舍生忘我、众志成城、
冲锋在前,用血的代价传承了“抗大”精神 :勇当民
族先锋的爱国主义精神、敢夺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
不畏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牺牲的无私奉献
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而这精神也在这片土地
上传承了几十年,岁月更迭、生活变迁、心境转换,
人民群众的精神航向从未有过偏颇。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
地改革,无数被剥削被奴役的劳动人民开始掌握生产
资料,为我党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身处东北
解放区的东北军政大学也参与了此次“革命”,干部、
学员纷纷走向“战场”,思想发动、土改大会,处处
可见他们的身影。家住龙井市东山公寓的 80 多岁老
人金英子,至今仍记得一个黑皮肤大眼睛爱笑的女学
员,是她把地契交到了当时还是孩子的金英子手中,
并嘱咐金英子有事情再去找她,70 多年过去,老人
记了她一辈子。
沿着时间脉络前进,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新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