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0年总第019期
P. 91

| 文 化   C  T  E  NIA






           入到生活的内部掌握情况。李育善胜在自觉,在繁忙                         虚构。对,这是真实的似乎可以对号入座的丹江边,这就是李
           的公务之余,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和同伴用近两年                         育善一再强调的非虚构和真实性原则。在这个真实性原则后面,
           时间行走 2000 多公里,随机采访了几百个生活在丹                      藏着李育善的“儒生”气质——这是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的发现,
           江边上的乡亲。这种采集是先手功夫,下在明处,把                         他的善和他的关切,这也是素材的一种编辑原则。
           丹江从一滴水到一条江,从历史到现在,从源头到入                             我知道,李育善的非虚构还真不是追赶学术时髦,它是一
           江口,都亲“脚”走了一遍。生活在丹江,走过丹江,                        种写作精神,创作原则,是由写作而来的切身经验。文体的产
           唤醒,打捞,记录,最后形成了这个超级文本。                           生有先在性,更有经验性,而通常是在经验中获得合法性。《走
               说超级文本,应该不夸张。老贾说这是李育善的                       过丹江》的非虚构性,重在诚实和原生性。诚实是态度,原生
           丹江传,另一著名作家穆涛说这是一首历史咏叹调。                         性是写作能力。用丹江沿岸的素朴的民间语言,原生态地讲述
           作家自己说是长篇散文,说是非虚构,说是纪实。无                         和回忆,大面积地复活丹江,但又不是素材的简单罗列和堆砌,
           论自觉不自觉,文本的历史价值已经完成。这本书的                         中文系毕业的李育善对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独到的坚
           历史价值至少有二 :一是丹江和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史                        持,这里面是匠心和自觉。李育善胜在被掩饰的匠心,他的取
           料的独一无二性,在“丹江”这个主题下,随着时间                         景框是人物和细节,这就是文学,是功力。《走过丹江》,既是
           的流逝,价值将愈发鲜明 ;二是大量生动准确的陕鄂                        李育善一个人眼里的丹江的前生后世,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眼里
           豫特别是汉中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细节,以及语言的地                         的丹江细小人物传。李育善毕竟是作家,他在写一部有关丹江
           方性、民间性、鲜活性,都是可以信赖的文本记录。                         的文学作品。风物倒在其次,方言也在其次,风物和方言围着
           中国人学史和记史通常有两种来源,即正史和野史。                         人物传。这部《走过丹江》是关于乡亲桑梓的日志,从丹江边
           正史和野史,表面是官方修史和民间记史来源的区别,                        百姓生活的内部写,写最基础部分的人和日常生活,他们修渠
           其实是角度的区别 :前者侧重大事记、大人物记、非                        筑坝建梯田,植树种粮,结婚育子,生老病死,时代在变,他
           常态记,是对历史的框架的记录 ;后者侧重细节记录、                       们的生活在变,也不变。李育善的创作速度和效率是高的,但
           日常记录、民间记录。看学术潮流,这些年大家越来                         文本中文字却是慢的生活流,气氛是舒缓的,从丹江的源头开

           越主张个性化写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历史的丰富性、                        始,老大娘,胖女子,小羊羔,老徐,西峡村村支书……这些
           复杂性和多面向性,尤其是大量散落在民间的社会史、                        细小人物有名有姓,没名没姓,出出进进,来来去去,一个一
           生活史,特别需要历史的主体在场,主动参与,自觉                         个地讲述、回忆、对话,一直写到丹江口,结束。似乎是独白,
           记录,使历史传承本身趋向完整。比如这本《走过丹江》,                      似乎又有共鸣。说实话,这种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声部的讲述,
           角度就非常好,它不重点去写宏大的南水北调——这                         的确在某个时刻,让我联想起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著
           个自然会有人写,而是侧重于地方性、民间性、日常                         名的非虚构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核灾难口述史》。
           性,写被忽视的历史的侧面。而这样的书写不仅便于                             从地图上看,丹江在流入汉水之前,北面黄河,南临长江,
           发挥李育善的资源优势,也因为稀罕,尤其值得看重。                        一直夹于两条大水,行进中也有细小支流逸出主干,汇入黄河,
               李育善让我看重的其实不是他的“行走性”,而                       成为黄河之水,当然主体是汇入了长江。所以,这本书的文字
           是他的“书写性”,或者说是“文体性”。有行走能力                        包括李育善其人,都交织着长江和黄河气息,清灵厚朴,是独
           和想法的人不少,但能很好地完成文本的人很少。不                         特的。书的原题叫《从历史中苏醒》,这是穆涛的灵感。后来
           妨来看看文本。                                         被贾平凹改为《走过丹江》。悄悄地说,这两个题目我都喜欢,
               细节记录、日常记录和民间记录,自觉地采用                        因为分别具有厚实和清灵两个特点。厚实源于文本,因为写出
           人类学视角。人才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对于丹江                         了丹江这条河流的历史和现实,写出了丹江两岸人们生产和生
           来说,江边的人是江的主体。李育善在《走过丹江》                         活的历史与现状。清灵源于方式方法,这些文字是行走和思考
           中有意无意地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式和写作方式,                         的结晶,由行走带来的第一手资料性、现场性、原生态,恰恰
           以人为(标)本,观照一条大河的历史和现状。仿佛                         是这本书的最独特的气质。
           是肩上架着一台实录摄像机,以所闻所见为准,没有                             丹江,这么好听的名词,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山海经》?
           预设,更没有观念先行,强调新鲜、纪录、质感、非                         或者更早?



                                                                                                         2020 年第 07 期  89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