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0年总第018期
P. 95

文 化            NIA






           锁定在“冬至”这一天,“冬至”是天文学概念中的“元                       蠢蠢而动。巳,本义是胎儿,引申为后嗣,生机旺盛。午是“杵”,
           旦”,“冬至大如年,纳履添新岁。”这一天,阳气由                        舂米的木杵,引申为“啎”,抵触、忤逆。“五月,阴气午逆阳,
           地心萌发上行,古称“一阳”,“今日交冬至,已报一                        冒地而出。”(《说文解字》)“午者,阴阳交”(《史记 · 律书》),
           阳生”,阳气在地下运行四十五天,到“立春”那天                         阴气和阳气交相抵触。未是味,万物成长,有滋有味。申是神,
           突破地表,万象自此更新。“立春”也称“三阳”,这                       “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酉,本义是酒的器皿,引申为“成
           是“三阳开泰”一词的来头。周朝的历法(《周历》),                       就”,“八月黍成,可为酎酒。”戌,本义是宽刃兵器,引申为“灭”,
           把“冬至”所在的月定为“岁首正月”,即农历的                         “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亥时“荄”,草根。“十月,
           十一月,就是据此原理。商朝的历法(《殷历》),后                        微阳起,接盛阴”,“阳气根于地下。”
           置一个月,农历十二月是“正月”。秦朝的历法(《颛                            午,在一天的时辰里,对应十一时至十三时之间,是最热
           顼历》),前置一个月,农历十月是“正月”。西汉立                        的时候。在一年中,对应五月,是最热的季节。这个月里,有
           国后,承袭秦制,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的一百年间                        “夏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
          (公元前 206 至前 104 年),均实行《颛顼历》,汉武                   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
           帝颁行《太初历》后,把农历一月确定为“岁首正月”,                       是“阳极”。中国古代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
           正月初一是新年首日。我们读《汉书》和《史记》时                         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
           会注意到一桩“怪事”,记写皇帝一年之中的“大事                         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记”,是从十月开始写起。这是史官在特别强调,汉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权德舆《夏至日作》,此公为唐人)
           代太初元年实行的这次重大“改朔”。                               这一天,阴气上行,与阳气抵触,纷相争扰。汉代的《淮南子·
               清明节,是以风命名的,清明风是东南风。中                        天文训》对五月的概括是,“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
           国古人对天地的观察与研究细致入微,把一年四季中                         亭历枯。”一阴生于夏至,五月已有轻度的肃杀之气,荠菜、麦子,
           不同方向的风分别命名,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每隔                          葶苈子等植物枯黄。
           四十五天转变一种风向,古称“八风”。冬至到立春                             五月也称“毒月”,上中下旬的五六七日,合称“九毒日”,

           是东北风,称“条风”;立春到春分是东风,称“明                         再加上五月十四“天地交泰日”,共十天,是传统认识里的“疫
           庶风”;春分到立夏是东南风,称“清明风”;立夏到                        情多发期”。进入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
           夏至是南风,称“景风”;夏至到立秋是西南风,称“凉                       湿,吃的穿的住的用的易霉变。在黄河流域,蝼蛄(拉拉蛄)、
           风”;立秋到秋分是西风,称“阊阖风”;秋分到立冬                        螳螂等害虫现身,而且这个季节,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
           是西北风,称“不周风”;立冬到冬至是北风,称“广                        秋收基本就没有指望了。端午这一天,是“九毒日”之首,从
           莫风”。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                         汉代开始,这一天要举行国家大祭祀,用以南方防疫,北方祈
           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是                        雨。“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祈雨祭祀),用盛乐
           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同                        (祭祀时多种乐器合奏)。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
           时祈福于天地万物。                                       以祈谷实。”(《礼记·月令》)“乃命鱼人伐蛟取鼉(扬子鳄一类),
               我说说汉代时候,人们对端午的一些认识 :                        登龟取黿。令滂人(湖政官员)入材苇(湖畔蒲苇)。命四监大夫,
               十二地支纪年,从“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                        令百县之秩刍(有防疫效用的百草),以养牺牲,以供皇天上帝、
           开始,“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                         名山大川、四方之神、宗庙社稷,为民祈福行惠。”(《淮南子 ·
           物未生时。”子,对应农历十一月,丑是腊月,寅是                         时则训》)今天的民俗里,仍散落着当年国家大祭祀的一些细节,
           正月,卯是二月,辰是三月,巳是四月,午是五月,                         门前悬菖蒲、艾草,苇叶包粽子,雄黄酒涂于孩子额头、手心、
           未是六月,申是七月,酉是八月,戌是九月,亥是十月。                       脚心等。《礼记·月令》中“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
               十二地支也有具体的含义和指向,子即“兹”,                       这句话,指各地的祭祀要因地制宜,多挖掘一些有影响的历史
           一阳初动,万物由此萌动。丑是“纽”,阳气上通,                         人物,“百辟卿士”,以使祭祀免于形式主义,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阴气固结已渐解。寅是“演”,万物衍然而生。卯是                        “有益于民者。”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应该是当年这么挖掘出
          “冒”,万物出地表。辰是“震”,蛰伏的动物苏醒,                         来的。



                                                                                                         2020 年第 06 期  93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