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3年总第009期
P. 36
高度宣传 深度报道
JU
焦
聚
JIAO
中央决策者的案头。时年夏秋之交,工作组乘船出海
调研选址。这天,考察船从吴淞口经长江航道缓缓驶
入东海,一路在风浪中颠簸,可进入大、小洋山岛之
间的海域后,船只立即平稳下来,一片神奇的水域出
现在眼前。经勘测,果不其然!这片海域有着独特的
地理条件。海水平均深度在 15 米以上,大、小洋山
岛形成的天然屏障使水域常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如
果把周边分散的岛屿相连,可建成 20 多公里长的深
水港岸线。在这里建设深水港,将点睛整个长江经济
带,形成重要的枢纽地位。来自长江流域的货物在洋
山港集结后,吊装上巨轮可运往东南亚、欧洲、美洲、
大洋洲等世界广大区域。
自此,历时 10 年的世纪工程拉开序幕。
港口执勤
“精卫填海”造出世纪大港
俯瞰今天的洋山深水港可谓“东方神话”,深水
港盘绕着小洋山岛填海而生,这个犹如东海中一枚“定
海神针”的小岛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我国海上经济和
军事要冲,唐大中四年(850 年)就有文字记载。自
宋至元、明的漫长世纪,洋山鱼汛一直盛如海上大都
会。明、清时作为水师海防要地,曾埋设有军事界碑,
顺治年间郑成功、张煌言北上伐清曾会泊于小洋山岛。
新中国成立后,岛上渔业得到发展,男人每天出海捕
鱼,女人就在家烧饭补网,日子过得简单、淳朴。谁
也不会想到,这座如璞玉般的海岛渔村,日后能够成
为新时代移民管理的重地、世人瞩目的世纪大港。
时光飞轮转至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全球化发
展迅猛,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世界航运业的格局
发生了深刻变化,大船出海,规模化运输已经起步。
但彼时的上海,黄浦江沿江港口 7 米左右的水深成
了航运业发展“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中等规模货轮
要等候潮水进出港,大型国际货轮只能在新加坡转
船,将大船上的货物分拣后装上小船,再进入上海港。
1995 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黄菊成立调研工作组,代表市委提出了建设上海国际
航运中心的总思路。上海地处长江冲积滩,航道常年
受积沙困扰,选址又成了新的难题。“跳出上海看上
海,到外海建设深水港”,一个大胆的建议提交到了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