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3年总第008期
P. 91
I HAI SHI EI
史的坐标上来衡量、来思忖,遂有了混沌初开拨云见 他之所以不愿做无谓的牺牲,是因为撰写明史大业未
日的通透,有了“胸中藏有百万雄兵”的清醒和镇静。 竟。他要像晋灵公时的程婴,元末的谢枋得一样,忍
于是,他踌躇满志,胸膛笔挺,一副泰山崩于前而 辱负重,发愤作为。那是一个文化人在生死攸关之际
色不变的大丈夫行径。他带上一子一仆,“略携数簏” 对人生真谛的追寻,那是一种气度和智慧,那是人格
藏书,昼夜兼程,前往离绍兴百里之遥的剡县山中, 旗帜的高高飘扬。后世有人指责张岱“畏惧清廷淫威,
隐居下来。 作遁世之举”,实是未能仰观其伟岸人格,未能撩开
这里,山岭重重,幽谷沉沉,乱石遍地,危崖壁立。 面纱洞明其正义担当……令人诧异的是,历史亦有惊
逶迤的小路,像被遗弃的琴座上的废弦,时而绕上峰 人的相似之处,此时此际,张岱的所思所想,和同
顶,时而落入谷底。偶有寺庙一二,亦是人迹罕至, 处 17 世纪大时代,远在大洋彼岸的文豪莎士比亚的
飞鸟无影。山区的冬天特别冷,苍穹像硕大无朋的冰 心境可谓殊途同归。莎士比亚面对专制王朝的重压,
罩,罩定了世间一切。北风刺骨, 霜侵髓,四野茫茫, 从容道 :“要是上天的意思,让我受尽种种折磨,要
岩石冻裂。我猜想,在那挂满冰凌的草庐里,张岱生 是他用诸般痛苦和耻辱加在我毫无防卫的头上,把我
不起火,只好哆嗦着身子坚持梳理 :曾让他活得赏心 浸没在贫困的泥沼里,剥夺我的一切自由和希望,我
销魂的皇皇明朝,怎样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贪 也可以在我灵魂的一隅之中,找到一滴忍耐的甘露。”
婪所撕裂?是魏党与东林间的党争 ;万历、天启时的 (《奥赛罗 · 第四幕》)张岱和莎士比亚以他们的高瞻
门户之祸 ;还是崇祯“一言合则欲加诸膝 ;一言不合 远瞩让我们记住 :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要坚定毅力
则欲堕深渊”的刚愎本性……他反复追思回想,条分 和信心,只有信念和力量的觉醒,才能扛住黑暗的闸
缕析,手麻木了,脚冻伤了,仍像机器人般,用那管 门,摒斥暴戾的雾障,迎来生的翠绿,美的芬芳。我
浸透了洁白泪雨的笔,祭奠沉积于时光中的国殇,祭 还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百年后的曹雪芹居然也
奠那苦心孤诣的寻觅。尽管后来返回山阴龙山时“駥 能在反思和忏悔中,留下中国第一部大悲剧,“看来
駥为野人”,“故旧见之,愕窒不敢与接”。但他依然 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兴许
不管不顾,依然笔走龙蛇,将真切、冷峭的文字融成 亦是受了张岱他老人家的影响,方有如此的大手笔、
黄钟大吕,让生命酿成的价值一路飙升。 大气魄、大襟怀。
一个曾经过惯“繁花似锦”奢侈生活的浪荡公子, 命运把张岱放到哪里,他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突然跌入“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布衣蔬食,常至 开花结果。顺治十二年(1655 年)左右,一个西风飒飒、
断炊”的深涧,不仅没有自尽,还凭着一丝弱息,凭 水远山凝的日子。以司马迁保全史料之地“石匮”命
着“敢于世上放开眼,不向人间浪皱眉”的信念,于 名的明史巨著《石匮书》静静地置身在不知陪伴了他
顺治十年(1653 年)八月,上三衢,进广信,“山一程, 多少年的书案上。
水一程”,访问明朝遗老,“事必求真,语必求确,五 它是张岱采撷自历史大树上的一枚成熟果实,
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来弥补“崇 文气丰沛,识见卓越,是与他生命并重的东西。它蕴
祯朝既无实录,又失起居,六曹章奏,闯贼之乱,尽 着晨曦的清新,凝着星星的光亮 ;它折射着民族的兴
化灰烬 ;草野私书,又非信史”的缺憾,真让人高山 衰、屈辱和觉醒。熔铸在它身躯里的,对人性、特别
仰止。张岱在《石匮书·义人列传》中倾诉自己之所 是对敢谏善谏的忠贞之臣和万死不辞的抗清义士的
以置之死地仍思生的缘由 :“然余之不死,非不能也, 深度探究,成了张岱一生行事做人准则的一个很好
以死而为无益之死,故不死也。以死为无益而不死, 注释。清人毛奇龄曰 :“先生慷慨亮节,必不欲入仕,
则是不能死,而窃欲自附于能死之中 ;能不死,而更 而宁穷年厄厄,以究竟此一编者,发皇畅茂,致有今
欲出不能死之上,千磨万难,备受熟尝。十五年后之 日。”读来令人动容。
程婴,更难于十五年前之公孙杵臼 ;至二十六年之谢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
枋得,更难于至正十九年之文天祥也。” 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 襄公二十四年》)
张岱在严肃冷峻的自我剖析与忏悔中告诉我们 : 衷心感谢张岱为后人留下这么多不朽的文本。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