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中国出入境观察2023年总第009期
P. 62
I
2018 年 8 月 24 日,满载澳大利亚铁矿
石的 25 万吨级大型铁矿石船“印地希望”号
靠泊罗屿作业区 9 号泊位,刷新了莆田港单船
载重的最高停靠纪录,40 万吨矿石泊位的开
港,标志着莆田跨入了大港大船时代。作为福
建省“两集两散”港口布局的散货核心作业区,
莆田港罗屿作业区规划建设 15 个 5 万吨至 40
万吨大型干散货泊位,综合通过能力可达 1.17
亿吨,是福建省迄今为止规划建设的最大吨级
的干散货码头。其中 9 号、10
号泊位总投资 15.67 亿元,建成
后年吞吐量将达 2000 万吨,可
实现矿石交易额超 200 亿元。
铁路进港 无中生有匠心筑
莆田市是唐宋以来“海上丝
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历史上
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民间
另眼看“舞台”
至今还在流传的一句口头禅 :一
日行鸡了,三日讲不了。意思是
一天去鸡了城回来,所见所闻三
天都说不完,说明鸡了城当时的繁华景象。
开港于宋代的鸡了城,坐落莆田港口岸东吴港
泊位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座可开展柴汽油、轻质燃料 区,也称吉了港、鸡了港,与海峡东岸的台湾鹿了
油、硫酸、烧碱、丙酮等多种原辅化工材料进出口和 港相对,都是古代的著名港口。北宋熙宁四年(1071
储存的码头,我国现具备该资质的码头共有 5 座。作 年)创建,名“系蓼城”,时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城
为“北煤南运”战略重大支撑项目,国投湄洲湾 20 下。明初改称吉蓼港,曾为吉蓼巡检司驻地和南日水
万吨煤炭码头规划建成年吞吐量为 8000 万吨的大型 寨兵船驻扎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为防倭在
煤炭物流中转基地。 此设吉了巡检司,重新修建寨城,周 150 丈,高 1.8 丈,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幅“履职尽责、守土负责” 厚 1 丈,建垛 308 个,警埔 8 个,开城门,建门楼 2 座。
的画卷渐次展开。在营商环境方面,莆田边检站构建 清初沿海截界,居民悉迁涉涵江,港口荒废,复界后
“马上就办”服务体系,简化边检手续,创新查验模式。 易称吉了港,港务渐兴。民国年间,公路运输业兴起,
民警 24 小时进驻港区,做到“即报即检、即靠即作、 渔船时有与台湾通航。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东吴港。
即检即离”。同时,上门“一对一”挂钩帮扶,推行 好风凭借力,海阔凭鱼跃。2011 年 5 月 18 日,
国际航行船舶网上申报边检手续等系列通关便利举 这是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的重要历史时刻,9 号和
措,最大限度缩短外轮停留时间。在莆田边检查站努 10 号泊位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核准批复,
力下,莆田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莆田口岸边防检查 拿到了打造铁矿石深水大港的“许可证”。当时,在
限定区域分级管理办法》,这是福建省首次以地方政 全国港口布局规划中,尚无在福建布设铁矿石码头的
府行政规章形式,对出入境口岸限定区域管理进行规 规划,而罗屿要建造 30 万吨“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
范,并与国际惯例“接轨”。 石码头”,真的是“无中生有”。
60